2月的股民微信群,关于“要不要下车”的争论越吵越烈,大家都在盯着那根指数曲线——有人说等一等就能翻身,有人却怕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那时候,3731点成了所有人口中的关键词,上海、深圳的券商门口,经常能听见投资人一边自嘲“还不是被套”,一边又抱着希望,说牛市刚开始,别慌。
3月中旬,政策面突然有了新动静,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,股市小幅反弹,评论区里“牛市要来了”和“套路又来了”几乎轮番刷屏,气氛一下子变得更微妙了。
到了4月,指数冲高回落,行情像坐电梯,许多中小投资者开始动摇,线下股吧里有人说,这行情就像2015,怕是要重蹈覆辙,情绪波动很大。
我记得那天是4月28日,沪指一度摸到3729点,市场一片激动,大家都在追问:“突破了吗”,可结果还是差了那么一点,很多人开始怀疑,这波牛市到底靠不靠谱。
5月,市场依然在“进二退一”里纠结,白天消息满天飞,晚上分析师直播里一个劲儿安抚,说长期看多,短期波动不算啥,耐心点,但没人敢拍胸脯保证。
散户和机构的分歧很明显,机构多数稳着等机会,散户心里没底,怕错过也怕突然大跌,谁都想稳赚不赔,可谁都知道,这世上没那么多稳赚的买卖。
6月初,经济数据公布,消费和科技板块有点异动,券商分析说是“高质量增长”带动的,但大部分人更关心账户里的数字,毕竟嘴上说价值投资,手上却总忍不住频繁操作。
社交平台上关于“慢牛”的讨论特别多,大家都想知道,这次会不会像2014-2015那样突然加速,还是继续犹豫着慢慢涨,没人能给出绝对答案。
一些老股民回忆,过去每次牛市初期,都是慢悠悠的,主力资金还没全进场,涨起来也不疯,只有到了关键位置才会突然爆发,所有人都在等那个信号。
到了6月下旬,市场再次冲击3731点,这回终于突破了,微信群里一片欢呼,很多人说,牛市的加速阶段要来了,情绪开始往上走,买入意愿明显增强。
我个人看法,行情确实有慢牛转快牛的迹象,但别忘了,市场本身风险和机会并存,任何一波上涨都可能伴随着剧烈调整。
7月,沪指稳步站上3800点,市场整体氛围变得乐观,甚至有媒体喊出7200点目标,评论区里“牛市神话”成了热词,大家都在猜下一个翻倍机会。
新资金进场速度也加快了,尤其是北上资金和社保资金,很多人觉得,这轮牛市和之前不太一样,背后有政策托底,经济转型也在发力,信心比前几年足了不少。
风险声音始终没断过,投资群里经常有人提醒,别追高、别满仓,毕竟2025年才刚开始,谁都不敢说未来一定一帆风顺。
有意思的是,股市大涨期间,房地产和金融板块轮番表现,周期股跟着大盘起舞,很多人都说,牛市初期总是这些传统板块先来,等后面科技和消费再接棒。
整个上半年,市场经历了反复波动,散户和机构各有算盘,长线和短线投资者心态完全不同,谁都不服谁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我发现,背后推动上涨的,其实是政策、经济复苏和资金三股力量交织,政策给信心,经济给底气,资金给流动性,三者缺一不可。
每到关键时间点,比如6月突破3731点、7月站上3800点,市场的情绪和预期都会被重新点燃,很多人觉得牛市要来了,也有人怕见顶回落。
2025年8月以后,市场进入相对平稳期,短线机会变少,震荡加剧,媒体又开始讨论牛市能否持续,评论区里“见好就收”和“长期抱有”两派又吵成一团。
说到底,牛市其实考验的是信心和耐心,很多人半途下车,结果错过后面最大一波上涨,这种“下车焦虑”成了2025年中国股市最典型的心理博弈。
我身边不少朋友,都是在回调时忍不住卖出,涨起来又后悔,市场的恐惧和贪婪轮流上演,谁也说不准,哪一步才是最对的选择。
到了9月,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,科技、绿色能源板块表现更出色,很多机构开始布局新方向,市场热点逐步切换,牛市逻辑变得更复杂了。
10月,牛市行情依然延续,但震荡幅度加大,很多投资者开始担心,涨得太快会不会提前透支评论区里“泡沫论”再度升温,舆论分歧越来越大。
11月,沪指逼近4000点,市场情绪达到年度高点,许多分析师开始重新上调目标,甚至有激进观点喊出“2026年突破5000点”,多空分歧更加明显。
我觉得,真正的牛市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2025年这一波行情,虽有政策和经济支撑,但每一步都走得很谨慎,投资者心理博弈才是最大的看点。
年底,市场整体回顾全年走势,发现A股经历了从慢牛到快牛的过渡,政策、资金、信心相互作用,推动市场逐步走高,但风险依然潜伏。
这波行情最后能不能突破历史高点、冲击7200点,市场还在观望,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,依然是决定牛市能走多远的关键。
我相信,所有的牛市都离不开政策托底和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,但更离不开投资者自己的选择,谁能熬得住波动、守得住信念,谁就能笑到最后。
2026年会不会真的突破5000点、2027年能否冲顶6000点,现在还没有答案,但市场的悬念和分歧,才让这场牛市充满故事和看点。
盛达优配app-现在股票配资什么公司比较好-配资网导航-炒股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